这座滇西的边境小城,不该被遗忘!
腾冲火山群是中国大陆四大火山群之一。在遍布腾冲的99座火山里,有火山锥、火山溶洞、熔岩台地、柱状节理……可谓类型齐全,形态各异。
柱状节理 图源/腾冲文旅
腾冲北海湿地公园 图源/摄图网
位于城西的叠水河瀑布,古称“龙洞垂帘”,则是全国唯一的城市火山堰塞瀑布。瀑布自46米高的山崖直冲而下,飞溅的水花氤氲成烟云渐渐散去,而流水向着前方继续奔涌。
叠水河瀑布 图源/腾冲文旅
腾冲热海大滚锅 图源/摄图网
同样因为板块碰撞而生的高黎贡山,绵延600余公里,跨越了5个纬度带,形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
得益于这样的环境,丰富多样的生物在此繁衍生息,因而高黎贡山被誉为“生命的避难所”“世界物种基因库”。
高黎贡山 图源/腾冲文旅
高黎贡山,贯穿腾冲全境,就像一道屏障耸立在西南边陲。
因为它的存在,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在此停留,而西北的寒流则被阻隔,使得腾冲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成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高黎贡山 图源/腾冲文旅
腾冲,这处世界罕见最典型的火山地热并存区,带着古老与现实交织的印痕,让我们得以感受地球的脉动与呼吸。
到了唐代,茶马古道在横断山脉的丛林草莽中逐渐形成。
这可能是世界上地势最险峻的文明传播古道,通过踩踏或驱赶牲畜行走,先民于此开辟出艰难的道路。
图源/新华社 刘正凡/摄
数百年的时间里,这条道路解决了川、滇、藏之间的商贸交通难题。载着云南的茶叶、烟草和丝绸,一队队马帮从腾冲出发,或经过腾冲,在漫漫古道上行进。
如今,叮叮当当的马铃声早已远去,但残存的古道依然在山间蜿蜒盘桓,讲述着曾经的岁月往事。
和顺古镇 图源/摄图网
明朝平定云南后,作为“云南要地”的腾冲“宜置军卫以镇之”,所以朝廷在此设千户实行“军屯”。
大批中原将士迁徙至腾冲安家落户,来自中原的文化与习俗,在这里与边地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交融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艾思奇纪念馆 图源/摄图网
“绝胜小苏杭”的和顺古镇,就将“背山环水”的风水理念融入村落布局中;民居建设,依循了中原建筑风格发展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特色样式。
耕读传家的文化也在这里扎根生长,后来更是走出了民国元老李根源、人民哲学家艾思奇、教育家寸树声等名人。
翡翠手镯 图源/摄图网
即便腾冲拥有了更多的军事属性,但商业的气息并未就此消散。400多年前,和顺人就纷纷开始“走夷方”,到缅甸等地经商谋生。
“办棉花,买珠宝,回家销售;一家人,得团圆,无焦无愁;自明朝,到今朝,流传已久;此乃是,吾乡人,衣食计谋。”
——和顺民谣《阳温暾小引》
一代又一代的腾冲人,走过这条充满险阻的“夷方”之路,做起翡翠的生意。城乡因此而渐渐富裕,腾冲也成为“中国翡翠第一城”。
一座座宗祠,寄托着腾冲人对家族的牵挂,而浓浓的家国情怀,更是深植于腾冲人的骨血之中。
在腾冲,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图书馆——和顺图书馆。这座已经90多岁的图书馆,藏书13万余册,是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
再追溯其前身,就是1905年由和顺同盟会组织的咸新社。腾冲人以此为文化阵地,阅读先进书籍,传播新思想。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已经完成思想启蒙的腾冲迅速响应,发动了腾越起义,成为云南第一个推翻封建帝制的地方。
进入抗战时期,信息闭塞,和顺图书馆顺势成为“新闻发布中心”。先是订阅报纸,后来通过捐赠的收音机接收讯息,来自战场上的消息,就这样通过人们的辗转努力,传递到滇西,甚至是整个云南。
当我们说起腾冲,就不能不提滇西抗战。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国远征军与爱国民众在这里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侵华步伐不断加快。滇西民众用血肉筑成的滇缅公路成为我国当时唯一可以获得外援的陆路运输线。
但在1942年5月,日军侵入缅甸,沿着滇缅公路北上,一路推进至怒江。中国守军及时炸毁横卧于怒江之上的惠通桥,使得日军无法跨越怒江。由此,敌我双方开始了长达两年的隔江对峙。
图源/《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中缅印战场影像》
受挫于惠通桥的日军,开始攻向怒江以西地区,并逐步占领了包括腾冲在内的大片国土。此后,腾冲成为滇西抗战的主战场。
1943年10月,中国驻印部队与中美混合部队在印度向日军发起反攻,滇西、缅北的反攻战就此拉开帷幕。
1944年5月,集结滇西的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越过高黎贡山,攻击日军。经过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1944年9月14日,中国远征军收复腾冲。
然而,激战之后的腾冲城,已是一片焦土。无论是全身心投入的军民,还是这座古城,为光复家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远征军长官司令卫立煌曾感慨到:“反攻腾冲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半由于将士用命,力摧强寇,半由于腾冲民众大力支援之功。”
今天,当我们走进国殇墓园,会看满山遍野的、历经风雨磨蚀的墓碑坐落在锥形小火山之上。每一块墓碑下,都曾经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在1944年那场光复腾冲的惨烈战役之中逝去。
战争的硝烟散尽,遭遇浩劫的腾冲城渐渐重建起来。70多年过去了,家园早已换新颜,但战争的痕迹并未消失,还在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要忘却这段悲壮的历史。
1639年,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跋山涉水来到腾冲,有感于这里的美景与人文,奋笔书写了约3万字的游记,还留下了“极边第一城”的赞誉。
腾冲云峰山 图源/摄图网
而后的300多年里,腾冲历经风雨沧桑,一度繁华,却又走向失落,慢慢地就不常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但这座城,不该被遗忘!从古至今,属于腾冲的“火热”仍在延续。
腾冲,离我们很远,在那西南的边陲之地。
腾冲,离我们很近,若是被我们铭记在心。
与王珊老师同行,还原被遗忘的历史,
解密滇西南边陲的古与今 👇
详情咨询客服小艺:15068806613
— 近期精彩合辑,和艺旅畅游中国 —